2015/1/20

Chapter 2: Transforming Supply Chain

雖然作者還是把供應鏈分成買 (buy)、做 (make)、運 (move)以及賣 (sell)四大功能,但是她仍強調供應鏈不是一段段的流程,是一個「系統」,所以必須要以整體優化的角度來看,否則是無法得到綜效。

供應鏈策略是主導供應鏈運作的規劃 (可以參考我之前討論供應鏈策略的部份),作者認為供應鏈策略應該跟兩個部分連結:供應鏈網絡設計 (supply chian network)以及資訊科技策略(information technology, IT)。

所謂供應鏈網絡設計是指實體供應鏈 (工廠、配銷中心...)的設計與規劃,在所有供應鏈的教科書也都會講這塊,但是可能因為台灣幅員小,這部份並不是很受重視,加上代工的型態為主,很多企業也都是以客戶為主,逐客戶而居。

供應鏈管理最主要的部份就是資訊,所以如何有效收集、分析資訊是供應鏈管理相當重要的課題 (再講一次:但是不是僅僅只是APS而已)。蘋果CEO Tim Cook在掌管Apple供應鏈時,他最早做的事情就是進行資訊整合,讓他能夠即時掌握供應鏈資訊。加上大數據後,有更多的資訊必須去收集、分析、解讀,因此如何運用IT是供應鏈管理成功的必要條件。

因為供應鏈是一個系統,所以僅專注於任何一個業務功能是無法得到成效,必須將整體系統端到端 (from sourcing to sell) 整體思考,才能得到大數據的成效。其次,過去的技術讓我們僅僅能進行有限的分析,所以才有aggregated planning的發展,但是透過大數據分析的技術,企業可以將過去分析的模型與方法drill down到SKU (stock keeping unit)、到單獨客戶 (individual customer)層級,得到更好的決策依據。而相對的,正因為是整體跨buy, make, move, sell系統的活動,其資料量非常龐大,也正好是大數據的範疇。在領先企業,如Amazon、P&G等等公司都是透過大數據應用管理整體供應鏈,才打造出領先的能力。

總結來說,只有體認供應鏈是一個「系統」,以整體概念來思考規劃大數據分析應用,才能真正得到供應鏈轉型的成效。

後話:

前幾年曾研究過系統動態 (system dynamic)這個概念,簡單的說主要概念就是因為一個系統裡因為時間的遞延,所以因果 (cause-effect)不是立即呈現,所以如果沒有辦法以一個動態系統的概念來思考,對於系統的改善是沒有效果的。例如:公司想要降低庫存,所以就去檢討庫存水位,而規劃人員、採購就會改變行為模式,專注於物料採購,一段時間後,可能慢慢把庫存降低了,但是或許造成訂單延遲交貨、斷線等結果。供應鏈裡面有名的長鞭效應 (bullwhip effect)其實也是系統動態的著名例子。

系統動態這個觀念可以用來解釋很多問題,如經濟、政治...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。幾年前有一本書叫「第五項修煉」,其實也是說明系統動態的概念。

沒有留言:

建置智慧企業的挑戰:問題與資料的考量

智慧企業的精髓在於如何運用資料回答問題 (決策與行動)。因為機器學習、大數據...等等變成顯學之後,很多企業投入資源學習、鼓勵員工學習相關技術,然後要求員工內部提案或是找外部廠商、顧問來討論、聽取案例,期望找到智慧企業的銀子彈 (silver bullet),甚至採購一些軟體...